生活保健

當前位置 /首頁/養生生活/生活保健/列表

註定母儀天下的女人

註定母儀天下的女人,母儀天下,意思是皇后或者國母,就是因為皇帝是天子,如同百姓之父,所以稱皇后母儀天下,用像母親一樣慈愛的胸懷來關懷教化天下子民。以下分享註定母儀天下的女人。

註定母儀天下的女人1

被六位皇帝爭奪的女人,命中註定“母儀天下”

帝王的後宮中,佳人們數不勝數。能有一位讓帝王死心塌地的妃子們就很不容易了。沒想到,有一位妃子真是歷史上的傳奇了,她就是蕭皇后。前前後後被六代帝王瘋搶,堪稱古代妃嬪第一人。

蕭皇后長得姿容豔麗,窈窕多姿,嫵媚動人,人間尤物。總之,女人們身上有的優點她都佔了。不僅長得美,蕭皇后跳舞也是一絕,舞技不在楊玉環之下。這麼說吧,她五十多歲的時候,都能把李世民看的入了迷,證明她確實有著傾國傾城之容。

蕭皇后在出生的時候,也曾被人看過面相。算命人斷定,蕭皇后以後必定命帶桃花,母儀天下。長大以後,確實如此。蕭皇后從十三歲開始,就做了晉王妃,後來又做了楊堅的皇后…………中間歷經了六代君王,一直到最後李世民宮中的昭容。這也印證了她果然桃花不斷。

註定母儀天下的女人

她是怎麼成為晉王妃的呢?隋文帝的兒子楊廣因戰功顯赫,隋文帝除了給他封官加爵外,還賞賜了他媳婦。隋文帝命令天下的名門世家,把女兒的生辰八字上報,挑選晉王妃。跟楊廣年齡相仿的姑娘們,不是這個八字不合,就是那個八字相剋。而年僅九歲的蕭家女兒,居然和楊廣的生辰對了個大吉。現在看來,有些事真的是命中註定。

楊廣在選中蕭家女兒後,便跑到京城專門看了自己將來的王妃。一見到蕭氏,就激動的迫不及待要完婚。在蕭氏十三歲這年,終於和楊廣成婚了。

楊廣感覺自己撿了個寶,快要高興瘋了。一是高興自己的王妃長得如此貌美,二是聽說蕭氏小時候被算命的說她將來會母儀天下。這讓楊廣產生了一種,自己以後一定是皇帝的想法,這也是王妃帶給他的福音。於是,楊廣竟然有了要與楊勇爭奪王位的動力。

正好楊勇是個不爭氣的主兒,天天把心思放在自己的小妾身上,氣死了太子妃。楊堅一怒之下就要廢掉楊勇的太子之位。而楊廣抓住機會,在獨孤皇后面前扮演起了仁孝正派,蕭皇后也積極配合著楊廣的演出。

終於在二人的不懈努力之下,楊廣走上了太子之位,最後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也就是隋煬帝。隨之,蕭氏也成為了隋煬帝的皇后。隋煬帝是出了名的荒淫無度暴君,蕭皇后的“母儀天下”真不知是福還是禍!

註定母儀天下的女人2

中國歷史上曾有兩位很出名的女性,被算命的批命為:“命帶桃花,母儀天下。”而光是這母儀天下4個字,就足以讓有野心爭霸天下的男子瘋狂,因此這兩位女子都被各路男人紛紛爭搶;最後結局雖然不大相同,但都很淒涼。

第一位是被譽為洛水神女的甄宓,曹植寫的《洛神賦》就是形容她的。什麼“翩若驚鴻,婉若游龍”,“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總之誇得甄宓的容貌那叫一個天上地下絕無僅有。只不過曹植對甄宓如此情深義重,甄宓最終還是嫁給了他哥哥曹丕。

甄宓也算出身大戶人家,父親甄逸曾任上蔡令。在甄宓小的時候家裡人曾見到晚上睡覺時,有模糊的人影將華貴衣裳蓋在甄宓身上。當時家人們不解其義,還是相士劉良一語道破天機:“此女貴不可言,當母儀天下,可惜命帶桃花。”

甄宓家人重點只聽到了那句貴不可言,覺得如果要母儀天下的.女子,命帶桃花不是很正常?因此並未將這句話放在心上,反而處處優待甄宓;甄宓被家人如此看重也沒養壞,反而成為了一位善良又賢德的女子。

東漢末年天下爭霸,當時一方霸主袁紹為自己的次子袁熙求娶了甄宓;結果公元204年,曹操破冀州鄴城,甄宓跟婆婆劉氏都沒能逃脫。當曹操把甄宓帶回後,她的美貌震驚了曹家所有人,尤其是曹丕跟曹植這兩兄弟。

曹植對甄宓的喜愛更多是嚮往以及憧憬,不然他的《洛神賦》也不會以甄宓為原型;曹丕則跟他老爸曹操一樣,單純是好美色,最終甄宓還是被曹操安排嫁給了曹丕。甄宓嫁給曹丕後,的確很受寵,曹丕也聽得進去甄宓一些意見。

但是曹丕像是那般專情之人嗎?肯定不像啊。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位給自己,終於完成了以魏代漢之舉。稱帝后的曹丕開始廣納後宮,新進宮的郭貴嬪一下子奪得曹丕喜愛,甄宓開始失寵。次年,也就是公元221年,甄宓被曹丕賜死。

相比起甄宓被丈夫賜死,接下來這一位看上去則待遇稍微好了點,或者說她的淒涼體現在別的方面,她就是隋煬帝皇后蕭氏,也就是傳說中嫁了6位皇帝的蕭皇后。只不過傳說之所以是傳說,那肯定是因為不靠譜嘛。

蕭皇后出身還挺高,她原本是位公主,父親乃是,西樑孝明帝蕭巋之女,母親是張皇后。大家也知道,魏晉南北朝時改朝換代特別快,因此當被舅父張軻收養的蕭皇后長到能夠婚配之時,天下早已是隋朝大一統時期。

註定母儀天下的女人 第2張

公元582年,隋文帝夫婦給當時還是晉王的楊廣在樑國選妃,本來想給他挑個家世比較顯赫的公主,但偏偏那些公主都跟楊廣八字不合,無奈之下才找上了蕭皇后。剛說了,蕭皇后被舅父張軻收養,張軻家又很貧窮,導致蕭皇后好好一個公主,只能跟著一起操持家務。

在這種情況下,曾有算命者上門為蕭皇后批命,稱她:“命帶桃花,母儀天下”,自然也沒人放在心上。誰知這楊廣最後真的憑藉寵愛,讓隋文帝夫婦在最後關頭換太子,楊廣成了隋煬帝,蕭皇后真正成了母儀天下的皇后。

公元618年,隨著李淵起兵,遠在江都的隋煬帝楊廣還是沒能逃脫,因江都政變被宇文化及所殺,蕭皇后以及一應皇室女眷落入宇文化及之手;後來竇建德又迎回蕭皇后。再之後蕭皇后去往突厥逃難,歷經處羅可汗、吉利可汗兩個時代,最終回到中土,此時已是李世民當政時期。

關於蕭皇后跟李世民都能有所牽扯的,真的只能說大家想太多。東突厥被滅蕭皇后被迎回之時已是公元630年,這個時候蕭皇后都已經是63歲的高齡,放古代那是能做曾祖母的年紀,李世民當時卻只有32歲。

不過不管蕭皇后是否真的有這麼多情感糾紛,但她貴為皇后,卻輾轉多處勢力,一直如同無根浮萍卻是事實。看來這“母儀天下”的命格,還真不是什麼好評價啊。

註定母儀天下的女人3

最有資格稱得上"母儀天下"的大唐皇后

都說,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肯定站著一個女人。

這句話絕對是至理名言。

李世民當然算是一個成功的男人,而長孫氏無疑就是他背後的那個女人——一個優秀的女人。

古人經常用“母儀天下”這個詞來形容皇后,意思是作為皇后的這個女人,其修養、德行、智慧、才情、氣度、儀容,都應該成為普天之下所有女性的典範和表率。

然而,縱觀中國歷史,我們卻不無遺憾地發現——有資格配得上這個稱號的皇后實在是寥若晨星、屈指可數!

而在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好皇后中,長孫氏絕對是其中非常出眾的一位。

她是一個絕對有資格稱得上“母儀天下”的女人。

在這個世界上,大多數男人都熱衷於追求權力,這一點應該是毋庸置疑的。而相當一部分女人在這方面似乎也不遑多讓。

所以,才會有哲人說:“男人通過征服世界而征服女人,女人通過征服男人而征服世界。”

在男人看來,一旦得到權力自然就會得到一切;而在女人看來,一旦征服了男人自然就會得到權力。中國歷史上好幾個垂簾聽政的皇后相信都會對這句話深有同感。

可是,這句話在長孫氏身上卻不太適用。長孫氏既不熱衷於征服男人,也不熱衷於征服世界。

她惟獨熱衷的事情只有一件——輔佐他的男人征服世界!

當我們翻閱史籍,不難發現,長孫皇后身上最值得後人稱道的第一個優點就是——盡力輔佐,但絕不幹政。

早在長孫氏還是秦王妃的時候,就在政治上為李世民提供了很大的助力。當時,李世民正和太子、齊王鬥法,但在後宮這條戰線上顯然落於下風,於是長孫氏便“孝事高祖,恭順妃嬪,盡力彌縫,以存內助”,為李世民最終成功奪嫡創造了許多有利條件。

而玄武門事變當天,長孫氏更是和李世民一起站在了第一線,既解除了李世民的後顧之憂,更堅定了李世民及其麾下將士的信心和鬥志。(《舊唐書·文德皇后長孫氏傳》:“太宗在玄武門,方引將士入宮授甲,後親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

正是由於一路走來,長孫氏能夠與李世民一起沐風櫛雨、同生死共進退,所以李世民登基之後對長孫氏更為倚重,時常想和她討論朝政,可長孫氏卻說:“‘牝雞之晨,唯家之索’,妾婦人,安敢豫聞政事!”(《資治通鑑》卷一九一)李世民堅持要和她討論,可長孫氏卻始終保持沉默。

長孫氏不但自己絕不幹政,而且她也極力避免讓自己的親族掌握太大的權力。

在中國歷史上,很多朝代的衰亡都和外戚擅權有直接關係,比如兩漢在這方面就表現得非常典型。長孫氏從小在舅父高士廉的影響下熟讀經史,自然對此深懷戒懼。

所以在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七月,當李世民準備擢升長孫無忌為宰相的時候,長孫氏就極力勸阻,對李世民說:“妾既託身紫宮,尊貴已極,實不願兄弟子侄佈列朝廷。漢之呂、霍可為切骨之誡,特願聖朝勿以妾兄為宰執。”(《舊唐書·文德皇后長孫氏傳》)

可李世民不聽,執意任命長孫無忌為尚書右僕射兼吏部尚書、左武候大將軍。

如果長孫皇后不再表示反對,默認了這件事,那人們似乎就有理由懷疑——她先前的勸阻只不過是一種欲迎還拒、故作謙讓的作秀罷了。

然而,長孫皇后絕不是作秀。詔書一下達,她私下裡立刻去找他的兄長,堅決反對他接受任命。長孫無忌沒辦法,只好向李世民一再請辭。最後搞得李世民也很無奈,只好改授他“開府儀同三司’的榮譽銜。至此,長孫皇后才如釋重負。

長孫兄妹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兄長,叫長孫安業,比他們兄妹年長許多,是一個“嗜酒無賴”的紈絝子弟。當長孫兄妹尚且年幼之時,他們的父親長孫晟亡故,長孫安業立刻把兄妹二人趕出了家門,讓他們去投靠舅父高士廉。

當時的長孫安業當然不會想到,被他趕出家門的這兩個孩子日後居然飛黃騰達,一個成了帝國的宰相,一個成了天下最有權勢的女人——皇后。

而讓他更想不到的是,長孫氏得勢之後,不但沒有因為以前的事情報復他,反而以德報怨,屢屢讓皇帝對他“厚加恩禮”,最後還讓他當上了京城的監門將軍。

可惜長孫安業終究是一個不懂得慚愧和感恩的小人。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十二月,他居然恩將仇報,喪心病狂地參與了一次未遂政變,以至於把自己推向了滅亡的邊緣。

當時,心懷異志的利州都督義安王李孝常因事入朝,暗中聯絡右武衛將軍劉德裕和監門將軍長孫安業等人,與他們“互說符命”,準備利用他們手中掌握的禁軍發動政變。不料未及行動,他們的陰謀便全盤敗露。以李孝常為首的政變分子當即被一網打盡,全部被捕入獄。

這其中當然也包括長孫安業。

毫無疑問,等待他們的只有死路一條。按說這回長孫安業絕對是咎由自取、罪有應得,任憑天王老子來也救不了他。可是,居然還是有人想救他一命。

這個人就是長孫皇后。

不過,她之所以想救長孫安業,絕不是簡單地出於婦人之仁,而是有著更深層的考慮。她流著眼淚對李世民說:“安業之罪,誠當萬死!但是天下人都知道,他曾經對臣妾做過絕情之事,如今一旦將他處以極刑,天下人必然認為是臣妾想報復他,這對於朝廷的名譽恐怕會有損害。”

李世民覺得有道理,隨後便赦免了長孫安業的死罪,將他流放嶲州(今四川西昌市)。

從長孫安業的事情上,我們不難發現,長孫皇后身上確實具有許多優秀的品質。首先,對長孫安業不計前嫌、以德報怨,這足以表明她的善良和寬容;其次,當不知好歹的長孫安業竟然又“以怨報德”的時候,長孫皇后能夠再次替他求情,這就不僅僅只是善良所能概括的了。這裡體現的是一種智慧——一種顧全大局的智慧。

如果說李世民是一塊蘊藏在礦石中的金子,那麼善於對他進行“斧鑿”的良工絕不僅僅只有魏徵一人。

除了朝中還有很多善諫的大臣之外,在後宮,長孫皇后也是時常對李世民進行規諫的一大“良工”!

李世民揚言要殺魏徵的那一次,我們就已經領略了長孫皇后的聰明和善巧,下面這則故事同樣可以表明這一點。

有一次,李世民得到了一匹駿馬,喜歡得不得了,就命宮人好生飼養。沒想到剛養了幾天,這匹馬突然無病而暴死。李世民勃然大怒,立刻下令要殺了這個宮人。

為了區區一匹馬而殺人,這顯然有損於李世民的明君形象。於是,長孫皇后當即站出來勸諫。

這一次,她還是用了一個巧妙的手段,並不直接進諫,而是給李世民講了一個故事。

故事說的是春秋時期,齊景公也因喜愛的馬死了,要殺養馬人,當時的三朝老臣晏子就指著那個養馬人的鼻子破口大罵:“你犯了三宗罪你知不知道?

第一宗罪,好好的馬被你養死了;第二宗罪,害得我們的國君為馬而殺人,百姓聽說了,一定罵我們的國君不仁;第三宗罪,四方諸侯知道這事,也一定會輕視我國……”等晏子罵完這些話,旁邊的齊景公很自覺,一句話也沒說就把那個養馬人放了。

說完這個故事,長孫皇后對李世民說:“陛下肯定從史書中讀到過這個故事,莫非是把它忘了?”

李世民聽完後,反應和齊景公如出一轍,馬上就赦免了那個宮人。

類似這樣的勸諫還有很多。比如李世民有時候一生氣,難免會遷怒宮人,往往因為一些小事就要治她們死罪。而長孫皇后總是裝出一副比皇帝更生氣的樣子,讓皇帝把這些犯了錯的宮人交給她,由她處置。然後皇后便將她們暫時拘押,事實上是把這些宮人暗中保護了起來。

註定母儀天下的女人 第3張

等過了一些日子,李世民的氣消了,長孫皇后才慢慢分析箇中道理給他聽,證明那些宮人其實是無罪的,從而多次避免了濫殺無辜。史稱:“由是宮壼之中,刑無枉濫。”(《資治通鑑》卷一九四)

正是因為有長孫氏這樣的賢內助屢屢幫李世民矯正錯誤、彌補缺失,所以李世民才會頗為感慨地對房玄齡說:“皇后庶事相啟沃,極有利益爾。”(《貞觀政要》卷二)

很顯然,有長孫皇后和魏徵這一內一外兩大良工的“斧鑿”和“敲打”,李世民這塊礦石中的金子想不發光都難。

長孫氏在後人的心目中之所以能成為皇后的楷模,李世民夫婦之所以能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模範夫妻”,其主要原因不僅是長孫氏能夠在政治上盡力輔佐李世民,更是因為在生活上,他們的伉儷情深也足以讓後人感動。

大約在貞觀七年(公元633年),李世民患上了“氣疾”(呼吸道疾病),將近一年都沒有痊癒,長孫皇后一直守候在李世民身邊,日夜悉心照料。由於擔心李世民的病情不能好轉,所以此時的長孫氏做出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舉動。

她把一包毒藥藏在了衣帶中,對親近的侍女說:“皇上若是有什麼三長兩短,我絕不獨自求生!”(《資治通鑑》卷一九四:常系毒藥於衣帶,曰“若有不諱,義不獨生。”)

而更讓人感動的是,長孫氏自己其實是一直抱病在照顧李世民的,因為她本人恰恰也是從小就患有氣疾。貞觀八年(公元634年),長孫氏陪李世民一起上九成宮避暑養病。有一天下半夜,柴紹等人突然上山,向李世民報告了一起突發事件(具體是什麼事件,史書無載)。

李世民大為震驚,當即全副武裝到前殿詢問事件的詳情。長孫皇后意識到事態嚴重,立即帶病跟隨,左右極力勸阻,長孫皇后卻說:“皇上如此震驚,我豈能心安!”

或許是因為這次半夜出宮感染了風寒,再加上緊張和焦慮,長孫皇后的病情突然加重,從此一病不起。太子李承乾建議母親說:“所有該服用的藥物都用過了,您的身體還是沒有好起來,不如奏請父皇大赦囚犯,同時度化一些人出家,也許可以得到冥福的庇佑。”

長孫皇后不以為然地說:“生死有命,不是人力所能改變。若行善一定有福,那我從沒做過壞事,又何必擔心?若行善無效,何福可求?‘大赦’是國家大事,而佛法是異國之教,對政治不見得有什麼助益,何況皇上從來也不信這個,豈能以我區區一介婦人而亂了天下之法?假如一定要照你的話做,我還不如速死!”

可李承乾沒有聽從他母親的話,還是認為自己的辦法肯定有效,可又不敢上奏皇帝,只好私下去找房玄齡。房玄齡轉而上奏李世民。李世民也覺得未嘗不可一試,於是準備大赦。長孫皇后得知後極力反對,李世民最後只好作罷。

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六月,長孫皇后病重不治。彌留之際,她給李世民留下了這樣一些遺言:

第一,要求起用房玄齡:“玄齡事陛下久……苟無大故,願勿棄之。”

第二,再次強調不要讓自己的親族掌權:“慎勿處之權要,但以外戚奉朝請足矣。”

第三,要求薄葬:“願勿以丘壟勞費天下,但因山為墳,器用瓦木而已。”

第四,最後的諫言:“願陛下親君子,遠小人,納忠諫,屏讒慝,省作役,止遊畋,妾雖沒於九泉,誠無所恨!”(《資治通鑑》卷一九四)

講完這些,長孫皇后取出一直藏在衣帶中的毒藥,最後說了一句:“臣妾在陛下臥病的那些日子,發誓以死跟隨陛下,絕不像呂后那樣!”(西漢的呂雉在漢高祖劉邦死後,打擊劉姓宗室,極力扶植外戚,擅權攬政,歷時八年,史稱“呂氏之禍”)。

六月二十一日,長孫皇后崩於立政殿,年僅三十六歲。

長孫皇后生前曾經編纂了一本有關古代婦女言行得失的書,共三十卷,名為《女則》。但她只是將其作為自己立身處世的準則,並不是想以此博取聲譽,所以一直叮囑宮人不要告訴李世民。直到她去世後,宮人才把這本書交給了李世民。

李世民睹物思人,泫然淚下,悲慟不已,對近臣說:“皇后此書,足以垂範百世!朕非不知天命而為無益之悲,但入宮不復聞規諫之言,失一良佐,故不能忘懷耳!”(《資治通鑑》卷一九四)

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看,長孫皇后的早逝對李世民而言都是一個莫大的損失。晚年的李世民之所以在政治上和生活中都犯下許多錯誤,未能做到“慎終如始”,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外無魏徵的犯言直諫,內無長孫皇后的拾遺補闕。

假如長孫皇后能夠伴隨李世民走得更遠一點,共同走完人生歲月,那麼,我們似乎有理由相信——李世民千古一帝的形象一定會更加完美,而貞觀的歷史無疑也會更加璀璨!

TAG標籤:母儀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