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保健

當前位置 /首頁/養生生活/生活保健/列表

北京小年吃什麼

北京小年吃什麼,我國有些地方對小年這一傳統節日非常重視,北京是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北方飲食文化的代表,對他們而言,小年也算是過年了,那麼,北京小年吃什麼?

北京小年吃什麼1

麻糖

晉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頭”的俗話。據說,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報告一年來人間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職日?吃麻糖就是想讓這灶神的嘴巴被糖給粘住張不開,不能把人間的美味奢華的情景稟報給天,以免得愛吃喝的人們受到處罰--新年帶來饑荒,期盼有一個平安的豐年到來。

火燒

許多北方省市的小年夜飯都漸漸被被餃子統領了,但還有一個地方列外,那就是河南。在河南,家家要自己做火燒吃,火燒與小年幾乎劃等號。

餃子

北方小年晚上習慣吃餃子,意為給灶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上供時,餃子要端端正正擺上供臺。此外,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美食

蒸花饃

臘月二十三後,家家戶戶要蒸花饃。大體上分為敬神和走親戚用的兩種型別。前者莊重,後者花梢。特別要製做一個大棗山,以備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這往往是民間女性一展靈巧手藝的大好機會,一個花饃,就是一件手工藝品。

北京小年吃什麼

小年來歷

小年,即每年農曆臘月廿三或廿四,是祭祀灶王爺的節日。2015年小年是2月11日,它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灶。除此之外,還有吃灶糖的習俗,有的地方還要吃火燒、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早在宋朝,就有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記載,但那個時候小年是不分兩天的。所以臘月二十四的小年習俗歷史是更悠久的。那麼什麼時候發生了變化呢?這就要到清朝了。清朝的皇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為了節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以後王族、貝勒隨之效仿,於臘月二十三祭灶,自此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野。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禁、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

在中原地帶臘月二十三是很隆重的節日,這一天一大早人們就要打掃房子,掃淨灰塵,還要用溼毛巾擦除房內的中堂畫,和各種裝飾畫,把室內外打掃乾淨,然後祭灶,祭灶除了要用祭灶糖,還要烙蔥花油餅,放鞭炮,祭灶糖是用白糖熬成糖稀,拌上炒熟的芝麻,或者莧菜籽,還有吹出的中間空心上面佔滿了芝麻很香很甜的祭灶糖,這一天灶王上天去回報人們在這一年中的行為善惡,玉皇大帝便根據灶王的回報,決定獎善罰惡的度數,如此規範人們的行為,雖為可笑,但不缺乏心理的暗示作用,是中國民俗中重要的傳統文化。但也有不貼灶神的地方,比如中國四大名鎮的朱仙鎮就很少貼灶王,據說過去這裡的人也是貼灶王的,只是人們年年用灶糖封住灶王的嘴,便覺得有了灶王的蔽護,可以為所欲為,商人們偷工減料,以次充好,連飯館飲食也不足量,有一年,玉皇大帝到這裡看門神會,看到人間飯館內座無虛席,便也想吃飯享受人間煙火,他買了一碗麵,卻發現四兩面竟只有幾根,於是他很生氣,回到天宮命火神祝融前來訪查,火神到這裡來化成一個老漢,沿街叫賣火燒:“換火燒十六兩的小火燒,十五兩的大火燒,”鎮上那些愛佔小便宜的一聽拿少的可以換大的,紛至沓來換取火燒。

北京小年吃什麼2

北京小年習俗

掃年

掃年,即掃塵,實際上就是大搞家庭環境衛生。北方人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稱“掃房”;南方人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稱“撣塵”。這一天家家戶戶黎明即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乾淨徹底的衛生大掃除。小年的前幾天,家家打掃房屋,意為不讓灶王爺把土帶走。據《拾遺記》記載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當時它漢先民驅疫鬼,祈安康的宗教儀式。後“塵”與“陳”諧音,故掃塵也就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光,這既指庭院內的陳年積垢,也指舊歲中遇到的.不快。

祭灶

祭灶,即祭送灶神昇天,因此小年也叫祭灶節。據民間傳說,灶王爺本是天上的一顆星宿,因為犯了過錯,被玉皇大帝貶謫到了人間,當上了“東廚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戶的廚灶中間,記錄人們怎樣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

人們在臘月二十三都要祭灶,灶君神像,貼在鍋灶旁邊正對風匣的牆上。兩邊配聯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聯也有寫成“回宮降吉祥”,橫批是“一家之主”。中間是灶君夫婦神像,神像旁邊往往畫兩匹馬作為坐騎。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粘住灶王爺的嘴,讓它不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也有意為讓灶王的嘴甜,光說好話。然後將灶王爺像焚燒,謂之“昇天”,邊燒邊磕頭禱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有的地方燒假馬、放鞭炮送灶王爺騎馬上天。上世紀50-60年代,祭灶王爺的習俗逐漸消失,但吃灶糖(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和打掃房屋的習俗仍流傳至今。

北京小年吃什麼 第2張

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灶時,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於大人之後。據說雞是灶爺昇天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為雞,而稱為馬。若是紅公雞,俗稱“紅馬”,白公雞,俗稱“白馬”。焚燒香表後,屋內香菸繚繞,充滿神祕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頭,嘴裡唸唸有詞。唸完後,祭灶人高喊一聲“領”!然後天執酒澆雞頭。若雞頭撲楞有聲,說明灶爺已經領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

飲食: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供品除糖瓜之類外,也有供水餃,取民間“起身餃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也供麵條。

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近代卻多數由家庭主婦來充當祭灶的角色。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

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

過了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家,清理箱、櫃、炕蓆底下的塵土,粉刷牆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貼年畫等等。

北京小年吃什麼3

北京過小年的習俗,小年祭灶吃糖瓜

臘月二十三,自古就有小年之稱。之所以有這樣的稱謂,是因為從這天開始,各家開始採辦年貨籌備過年了。北方小年晚上習慣吃餃子,意為給灶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想想看,一家人坐在一起吃著熱乎乎的餃子,其樂融融的樣子才是有年味兒啊!

小年的習俗:吃餃子

舊時北京的一首民謠中說:”老婆老婆你別讒,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過幾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首,三十晚上鬧一宿,大年七年級去拜年。”

昔日北京,每逢到陰曆臘月上旬,大街小巷的油鹽店、雜貨鋪、南紙店、百貨攤都以代賣“灶王爺”。那和藹、肅穆、善靜的灶王爺、灶王奶奶盛裝端坐,給人們以莊重的感覺。

給灶王爺、灶王奶奶奉上的供品,無須用雞鴨魚肉、乾鮮果品之類,更不用牛羊三牲,只需一些“糖瓜“(用麥芽糖製作的像雞蛋大小的瓜狀糖塊)就可以了。稍講究一點的人家,再供上一碗用糯米蒸熟的蓮子八寶飯,他老人家就會更心滿意足。灶王爺騎的神馬,還要供以香糟炒豆和清水。

北京小年吃什麼 第3張

俗雲“灶王爺上天”,這天人們稱它為“祭灶日”。在北京,這一天晚餐之前,每家的家長都要先用糖瓜在灶門前烤化,然後抹在灶王爺、灶王奶奶的咀脣上。即使灶王爺不饞,人們也硬要把烤化了的糖飴放在他老人家的嘴邊,看業灶王爺賢伉儷都是喜歡吃甜食的。至更盡時分,家家院內立杆,懸掛天燈,燃放鞭炮,舉家男子羅拜,祝以抑惡揚善之詞,送灶王爺上天,去向玉帝啟秦人間一年之善惡,而婦女不能參拜,只於內室掃除爐灶,燃燈默拜。

除了祭灶,臘月二十三過後,孩子們就唱起了“二十三,糖瓜粘”的歌謠,並且盼望著大人們快點買回糖瓜兒來。“糖瓜兒”是一種用黃米和麥芽熬製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為長條形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形就叫做“糖瓜兒”。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兒凝固得堅實而裡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

從民謠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從臘月二十三之後到年三十的日子裡,每一天都不能夠閒著,各家都忙忙乎乎,紅紅火火,在大年三十的年夜飯時達到鼎盛。

TAG標籤:小年 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