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當前位置 /首頁/養生生活/生活/列表

師傅和師父的區別

師傅和師父的區別,其實“師父”是“師父”,“師傅”是“師傅”,兩者不是一回事,存在本質的區別,要區分這兩詞的用法,最簡單的辨別方法就是看這倆詞的稱呼所指的演變過程。 那麼二者到底有什麼區別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師傅和師父的區別1

師父是我們終身依止的恩師,如同慈父一樣,而不是等同於世間一般傳藝的人。“師父”和“師傅”是同音詞,在說話時聽不出二者的分別,但寫出來就不一樣了。

師父:對出家法師(和尚、尼姑、道士的尊稱)。

師傅:工、商、戲劇、書畫、醫術等行業中傳授技藝的人。對有技藝的人的尊稱。如:老師傅、廚師傅、木匠師傅、書畫師等等……(如果對出家師稱呼為:師傅,是不適宜,也是一種貶低出家師的含義)。

“師父”的由來

“師父”--據史書記載,在元明時期,“師父”往往用作對和尚、道士的尊稱。

如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集·寄萬鬆老人書》《元史·刑法志》《鹿洲初集》卷等都曾說明了當時稱僧人為師父的普遍。

“師傅”一詞,早在戰國時期是用來指老師的.。《榖樑傳》昭公十九年有這樣的說法:“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年已8歲的兒童,如果不進學從師,那是父親的罪過。《三字經》所說的“子不教,父之過”,說的就是這一意思。

秦漢以後,師傅由泛指從事教學工作的老師,演變為了專指帝王(包括帝和王)的老師。師傅的這一意義,來源於太師和太傅的合稱。《史記·吳王濞傳》:“吳太子師傅皆楚人。”由一個“皆”字,可見“師”和“傅”是並列關係。

《史記》中9處11次出現的“師傅”,都是這一意思。這時的“師傅”,總是和“宮廷”、“東宮”、“儲君”、“太子”、“皇子”等字眼聯絡在一起。從西漢到南宋,這是師傅最通常的所指,明清時期,依然保留了這一意義。

顯然是因為“師傅”的地位太尊、聲望太高,所謂的“身為師傅,貴極人臣”,這一稱呼因此具有了一定的排他性。

從西漢到南宋,“師傅”的涵義幾乎為帝王之師這一特定的所指獨佔,很少例外。

從南宋開始,“師傅”的所指逐漸下移,平民百姓的教師也可以蒙受此稱。如朱熹既用師傅來稱呼帝王之師,也用來稱呼一般的授業者。

師傅和師父的區別
  

至於用師傅來稱呼工、商、戲劇書畫、醫術、等行業中傳授技藝的人,則是清代中後期以後的事情。

按工人們在工廠互稱“師傅”的習慣,稱任何一個成年人尤其是年長的人為師傅,則更是 20世紀60年代的事情。

師父與師傅的具體區別

“師傅”作為尊稱,當然含有尊敬的情感在內,

“師父”將 “師”作“父”一般地敬重,這也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師父。感情顯然更加深摯。

由於受重教尊師觀念的影響,在傳統的觀念中,父親和老師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舊時更為普遍使用的“父師”一詞,就典型地體現了這點。

“父生之,師教之”、“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在一個人的成長道路上,父親有生養之恩,老師有教育之誼。

“師父”的稱呼,在保留了原有的傳授知識或技藝的意思之外,還灌注了更多的情感色彩,表現了古人對老師猶如對父親一樣的感情。

“且道士之稱受業師,則曰師父:於師前自稱,則曰弟子,此理之正也。”

師傅和師父的區別2

拜師的時候,徒弟需要向師傅師母敬茶磕頭,給人一種鄭重而且莊嚴的儀式感。如果有機會親臨拜師儀式的現場,你就會發現按照傳統的老規矩,想要拜師還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兒。

師傅與師父

但奇怪的是,咱們在平時的生活中,大家張嘴就是喊別人“師傅”,好像“師傅”這個稱謂也不怎麼值錢一樣,怎麼到了傳統行業,就要這樣鄭重其事地拜師才能喊“師傅”呢?有細心的朋友看到這裡可能會提醒我,不認識的人可以叫師傅,但拜師學藝的那種,就得叫“師父”。“師父”和“師傅”到底有什麼區別呢?你能分得清嗎?

師傅和師父,聽上去差別不大,但實際上大有區別。在現實生活中,喊別人一聲“師傅”可以張嘴就來,但是叫人“師父”卻得拜師以後才行。

在唐代的時候,“師傅”和“師父”並沒有太大的區別,都是指可以教人某種學問的老師,而在唐代之前,甚至都沒有“師父”這個說法,只有“師傅”。

師傅與師父

早在春秋戰國,師傅,就是老師的稱謂,比如那時候的小孩,長到8歲的時候,家長就得給他物色一個有學問的先生,然後帶他拜師求學,這個老師就叫師傅。

一直到秦漢時期,師傅都是非常有地位受人尊敬的人,甚至就連皇帝對老師都是尊稱“師”和“傅”,也就是“太師”和“太傅”,在古代,太師太傅和太保並稱為三師,享有崇高的地位。

“師父”一詞。出現於唐代,最開始的時候,師父的涵義和師傅基本一致,都是指教人學問的老師,而且也可以用來代指皇帝的老師,比如北宋四大部書之一的《文苑英華》中記載:投釣升朝,封四履而稱師父。

但是到了元代的時候,師父一詞開始和師傅有了區別,更多地被用來當作和尚與道士的稱謂,佛家和道家的弟子,都尊稱自己的老師為“師父”。

元代法律中有這樣一條規定,說“諸僧道盜其親師祖、師父及同師兄弟財者,斷罪還俗”。

意思就是修行者如果偷自己師祖師父和師兄弟的錢財,論罪之後還要強制還俗。因此在元代的時候,老百姓也習慣尊稱和尚道士為“師父”,並且可以稱作“師父”的範圍也逐漸擴大,包括一些掌握特殊技藝的人也可以被稱作“師父”,就和咱們今天隨便看到一個人就喊“師傅”類似,是種比較客氣的打招呼的方式。

師傅和師父的區別 第2張
  

師傅和師父,在古代曾有相同的內涵和同樣尊崇的地位,甚至在元代的時候,師父可以作為一種大眾化的稱謂,而師傅則一直很尊貴。現在則剛好相反,在大街上隨便找個人問路,你可以說“請問師傅這條路怎麼走”。

而找人拜師學藝,則要經過拜師儀式之後才能叫人家一聲“師父”。師父這個稱謂剛才我們已經說過,起源於唐代,唐代有一部很經典的治家格言——《太公家教》,書中有句名言: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父師父,就是出自於這裡,原意是對自己的師傅,要像對父親一樣。

很多傳統行業,都很注重師承,古代各種行業的傳承都是基於師徒關係,老百姓送孩子去拜師學藝,就等於將孩子完全託付給了教他的.師傅,師傅不但要教徒弟手藝,還要教他怎樣做人,同時也要照顧他的生活。

所以一旦拜師以後,師傅就相當於扮演了父親的角色,徒弟應該視師如父,所以後來“師父”這個詞,就用來專指師承關係中徒弟對老師的稱謂,一個“父親”的“父”字,更是凸顯了這種親近而深厚的情感內涵。

到近現代以後,師傅一詞就變得普通起來,叫人一聲師傅,是出於客氣和禮貌,而在地位上,叫的人和被叫的人處於平等地位,很多時候,叫人師傅的人是僱主,被叫師傅的是傭工。所以,在現代漢語中,師傅和師父最大的區別,就是師傅不需要教你什麼東西,對不認識的路人你也可以客套地喊一句師傅,但師父,則一定對你有傳道解惑之恩。

師傅和師父的區別3

在中國大陸,一般稱呼拜師者的師傅為“師傅”。

而在香港、臺灣等地,一般稱呼為“師父”。

這兩個稱呼的使用並沒有明確的規定,通常是根據當地的.習俗和文化傳統來決定的。

師傅和師父的區別 第3張
  

那麼師傅和師父究竟有什麼區別?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拜人為師是一種重要的禮儀和文化傳統,而師傅和師父都是師徒關係中的稱呼,它們的區別如下:

1.稱呼來源不同。師傅一般是指工匠、手藝人、技術人員等,而師父則是指佛教、道教等宗教中的導師。

2.稱呼的使用場合不同。師傅一般用於手藝人和技術人員之間的師徒關係中,如鐵匠、木工、廚師等;而師父則用於宗教教派中,如佛教、道教、武術等的傳統中。

3.在師徒關係中的位置不同。師傅一般處於徒弟的技藝指導者和傳幫帶的角色,而師父更多的是在心靈成長和思想指導上的引導者。

4.在不同地區的稱呼不同。在中國大陸,一般稱呼拜師者的師傅為“師傅”,而在香港、臺灣等地,一般稱呼為“師父”。

TAG標籤:師傅 師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