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當前位置 /首頁/養生生活/美文/列表

孔子色難的意思是什麼

色難:色,臉色。難,不容易的意思。

孔子色難的意思是什麼1

色難的意思是(對父母)和顏悅色,是最難的。多指對待父母要真心實意。不能只做表面文章

出處:《論語·為政》

原文: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譯文:

子夏問:“怎樣是孝道?”孔子:“ 難在子女的容色上。若遇有事,由年幼的操勞,有了酒食先讓年老的吃這就是孝了嗎?”

孔子色難的意思是什麼
  

擴充套件資料:

對待父母,儒家講求孝道,此乃君子之首要之品質,即“入則孝”。而要盡好孝,首先在於要有一個良好的態度,即要態度端正地順著父母。

此處的“色難”,指的是對父母的孝道,最難以長期做到的是和顏悅色的'態度。僅僅是替父母做事、滿足父母的衣食住行需求,這還不算孝,頂多只是養的層次,而真正的盡孝應該是發自內心、態度恭敬、聲色柔和地贍養父母,否則與犬馬無所分別。

除了要在態度恭敬和包容的基礎上贍養父母外,還應該時時關心父母的身心健康,如有疾病,應當高度重視並及時給予治療。最後,對待去世的父母,也講求孝的態度,即通過祭祀之禮來體現視死如生。

孔子色難的意思是什麼2

意識是:保持適宜的態度很難。

出自:出自《論語·為政》第八章,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zhuàn),曾(céng)是以為孝乎?”

譯文:子夏向孔子請教孝的問題。孔子說:“孝順父母並且時刻保持適宜的態度是難以做到的事情。遇到需要解決的事情,晚輩替父母長輩做了;有了好吃的,讓父母去享用,難道這些就足以稱得上是孝了嗎?”

孔子所提倡的孝,體現在各個方面和各個層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一個共同的思想,就是不僅要從形式上按周禮的原則侍奉父母,而且要從內心深處真正地孝敬父母。

擴充套件資料:

1、《為政》:

包括24章。本篇主要內容涉及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係、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以及對孝、悌等道德範疇的進一步闡述。

2、孔子及論語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即農曆八月廿七~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農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漢族,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為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

孔子色難的意思是什麼 第2張
  

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遠的影響。

《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並加以註釋。

鄭玄的注本流傳後,《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後各代註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樑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註疏》、朱熹《論語集註》,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絡,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複章節出現。

孔子色難的意思是什麼3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2.8

字詞解釋

“色”,這裡指臉色、容色

“服其勞”,“服”是擔當

“其”是他的,他指長輩、先生

“饌”,吃

“曾是以為孝乎”按白話次序應該作“曾以是為孝乎”

“是”是介詞

“以”的賓語,因強調而前置。

“曾'表示強調的語氣詞,略等於白話文裡的“難道”。

孔子色難的意思是什麼 第3張
  

大意

子夏向孔子請教 “孝”的問題。孔子說:“容色最難(意思是對長輩要和顏悅色,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有事情年輕人就幫長者做,有酒食就讓長者先用,難道以為這樣就是孝嗎?”

導讀

狹義的“孝”就是孝敬父母,廣義的“孝”可以指年輕人("弟子”)對長者(“先生"),這一段講的是廣義。無論是狹義的“孝”還是廣義的“孝”,本質和靈魂都是內心的真情實感,這種真情實感會自然地表現在臉色上。

楊伯峻《論語譯註》引《禮記.祭義篇》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外在的作為(“養”“服勞”“先生饌”)不是不要,但不是首要的,更不是根本的。

強調以內心情感為外在言行的根本,是孔子的.一貫教導, 孔子在談到禮樂的時候說過:“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3.3)孔子十分重視禮樂,但是還是不斷地提醒我們,內心的“仁”才是切的依據,沒有這個依據,哪怕像禮樂這樣莊嚴的儀式,也都變得沒有意義了。

TAG標籤:孔子 色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