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生

當前位置 /首頁/養生生活/健康養生/列表

豆製品的起源與發展

豆製品的起源與發展,中國是大豆的故鄉,也是大豆製品的發源地,隨著歷史發展逐漸形成了很多別具特色的地方產品,到了現在,豆製品基本是家家戶戶的必備食材,下面分享豆製品的起源與發展的內容。

豆製品的起源與發展1

一、起源發展

中國是大豆的故鄉,中國栽培大豆己有五千年的歷史。同時也是最早研發生產豆製品的國家

西周至春秋時期,人們把大豆(即菽)當作主要食糧。農民們不止一次唱到它:"中原有菽,庶民採之。采菽采菽,筐之谷之。七月烹葵及寂"。古人不但將大豆當作主食,而且逐漸地研製了豆腐、做豉、制醬、生豆芽、榨油……,以及製作其他豆製品,這是對人類一大貢獻。僅平常的豆腐一品,至今己風靡世界矣!

豆腐起源於漢代淮南王劉安。淮南王劉安,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厲王劉長之子,襲父封為淮南王,都壽春42年。劉安養方術之士千人,皆多神仙祕法鴻寶之道。其門客中,蘇非、李尚、田由、晉昌、左吳等八人名氣最大,號稱"八公"。

八公終日陪劉安在壽春城北山煉求長生不老之靈丹妙藥,劉安等在煉丹中,偶以石膏點豆漿,經過化學變化而成豆腐。典籍中對劉安發明豆腐有許多記述。記載劉安發明豆腐的典籍多達四五十種。

古老的歷史遺蹟是豆腐文化的考古依據。中國第二屆豆腐文化節期間,在古城壽縣召開“豆腐文化國際研討會”,與會專家學者應邀參觀壽縣博物館。看到了1965年4月出土於壽縣茶庵鄉瓦房村,莊隊漢墓中的水磨。從出土文物來看,豆腐發明於漢代的時間、地點是可以確信無疑的。

豆製品的起源與發展

淮南王劉安發明了豆腐。在以後的兩千多年裡,豆腐製作逐漸傳遍了全中國。各地的勞動人民又不斷根據地域特點加以不斷改進,終於形成了中國的豆腐文化。海峽兩岸為光大豆腐的美食,弘揚民族文化,於1990年9月15日分別在北京和臺北舉辦了首屆中國豆腐文化節,並確定9月5日———豆腐發明人淮南王劉安的生日為中國豆腐文化節,每年舉辦隆重的紀念活動。

二、營養價值

豆類加工成豆腐後,因製作時使用鹽滷,從而增加了鈣、鎂等無機鹽的含量,適合於缺鈣患者食用。

豆製品是大豆經加工製成的,如豆腐、豆腐絲、豆腐乾、豆漿、豆腐腦、腐竹、豆芽菜等。因大豆經過加工,不僅蛋白質含量不減,而且還提高了消化吸收率。同時,各種豆製品美味可口,促進食慾,豆芽菜中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在缺菜的冬春季節可起調劑作用。

豆製品的營養主要體現在其豐富蛋白質含量上。豆製品所含人體必需氨基酸與動物蛋白相似,同樣也含有鈣、磷、鐵等人體需要的礦物質,含有維生素B1、B2和纖維素。而豆製品中卻不含膽固醇。

因此,有人提倡肥胖、動脈硬化、高脂血症、高血壓、冠心病等患者多吃豆類和豆製品。對健康群體而言,營養來源單一是不可取的,豆製品可以做為蛋白質的來源之一。豆製品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

豆製品的起源與發展2

中國是大豆的故鄉,也是大豆製品的發源地。有大量的歷史資料證明豆腐的製作方法源於我國,現代的豆製品生產技術正是由於我們的祖先,在實際的生產中不斷的改進·提高·發展的結果,由於我國的環境氣候、地理位置和人們的飲食習慣不同,形成了很多別具特色的地方產品。

古人對豆腐的喜愛不亞於我們現代人。

著名宋代詩人王老者寫的豆腐詩;朝朝只為磨為親,推我邊無大法。碾出一團真白玉,將歸回向未來人。

宋代蘇軾是豆腐的超級粉絲,他寫的《又一首答二猶子與王朗見和》中有:“煮豆腐乳脂為酥,高燒油燭斟。”,蘇軾曾親自動手製作美味豆腐。

還有很多的.古人用的文采為豆腐寫了一首首讚美的詩句,可以看出豆腐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豆製品的起源與發展 第2張

我國的豆製品雖然有2千多年的歷史,但生產技術的發展卻極其緩慢,直到二十世紀中期我國大大部分地區的豆製品生產還是小型手工作坊,工具簡陋勞動強度大,所以才有了那就俗話“世上有三苦,撐船,打鐵,賣豆腐”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豆製品面貌正在逐漸改變。

近些年來美國和日本的豆腐行業得到了飛速發展,目前已經實現了工廠化生產,一直處於世界一流水平。目前隨著國家對豆腐行業的大力扶持,中國現在的豆腐行業也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半機械化生產,隨著生產裝置的不斷更新改進,相信不久的將來中國的豆腐行業也能踏入世界一流行業。

豆製品是具有高營養的植物性食品,大豆含有百分之四十以上的蛋白質,比任何一種糧食的蛋白質含量都要高。豆製品除了富含蛋白質外,還可以為人體提供很多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所以多吃高蛋白的東西對身體也很有幫助。

豆製品的起源與發展3

關於豆腐起源的傳說有很多,其中流傳最廣的就是淮南王劉安與八公的故事。

淮南王劉安,是西漢高祖劉邦之孫,公元前164年被封為淮南王,都邑設於壽春,即今安徽壽縣城關,名揚古今的八公山就在壽春城邊。

劉安好道學,欲求長生不老之術,不惜重金廣招方術之士,在王府從事煉丹之事,他還把自己與道士的討論彙編成書,這就是流傳至今的《淮南子》一書。其中較為出名的有蘇非、李尚、田由、雷波、伍波、晉昌、毛被、左昊八人,號稱“八公”。劉安有八公相伴,登北山而造爐,煉仙丹以求壽,北山從此更名“八公山”。

他們取山中“珍珠”、“大泉”、“馬跑”三泉清冽之水磨製豆汁,又以豆汁培育丹苗,不料煉丹不成,豆汁與鹽滷化合成一片芳香誘人、白白嫩嫩的東西。當地膽大農夫取而食之,竟然美味可口,於是取名“豆腐”。劉安也於無意中成為豆腐的老祖宗。

自劉安發明豆腐之後,八公山方圓數十里的廣大村鎮,成了名副其實的“豆腐之鄉”。有了豆腐自然會有豆腐菜。八公山人家,甭說一般家庭主婦,就是十四五歲的娃娃也能做出幾樣風味各異的豆腐菜。豆腐紅遍全國,走向世界。

說起這段歷史,唐代大和尚鑑真不得不提。天寶12年(公元754年),鑑真東渡日本,把製作豆腐的方法帶到那裡。據說,現在日本有的豆腐包裝袋上還有“唐傳豆腐乾黃檗山御前淮南堂制”的字樣。

豆製品的起源與發展 第3張

到了宋代和明代,豆腐變得“雅”起來,蘇東坡任杭州知府期間,親自動手製作“東坡豆腐”。陸游在自編《渭南文集》中有豆腐菜的烹調。更有趣的是,清代大臣宋犖有一段康熙帝和豆腐的記載。當時,康熙南巡蘇州,賜給大臣的禮物按慣例應該是金玉奇玩什麼的,誰知破例賜了一道豆腐家常菜。

改革開放以後,八公山街頭的“豆腐館”比比皆是、遠近聞名。不僅引得本地人常來過把癮,合肥、蚌埠等相鄰市縣的人隔三岔五光顧“豆腐宴”,就連德國、英國、日本、荷蘭、捷克、斯洛伐克、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賓客也常常雲集八公山下,品嚐“壽桃豆腐”、“琵琶豆腐”、“葡萄豆腐”、“金錢豆腐”等400餘款造型逼真、色彩紛呈、鮮美異常、風味獨特的豆腐菜。

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在典籍中有許多記述,記載劉安發明豆腐的典籍達45種之多。現簡述如下:

《辭源》載日: “以豆為之。造法,水浸磨漿,去渣滓,煎成澱以鹽滷汁,就釜收之。又有人缸內以石膏末收者。相傳為漢淮南王劉安所造。”

南宋大理學家朱熹,作有八首素食詩,其中的一首寫道:“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這是現存文獻中最早提到豆腐為“淮南術”的。

元代吳瑞作的《日用本草》一書道: “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此書記錄食物540多種,分米、谷、菜、果、禽、蟲等8類,是元朝一部專論食療的代表作。

明朝以後,關於豆腐的記載逐漸增多,其主要有:葉子奇作的《草木子·雜制篇》,此書寫道:“豆腐始於漢淮南王劉安,方士之術也。"

蘇平寫的《詠豆腐》一詩曰: “傳得淮南術最佳,面板退盡見精華。”明代著名藥物學家李時珍,在他的鉅著《本草綱目》中,引用《淮南子》、《淮南萬畢術》、《淮南八公相鶴經》,對豆腐有詳細的記載:“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

TAG標籤:起源 豆製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