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樂園

當前位置 /首頁/娛樂八卦/開心樂園/列表

世界十大著名心理學效應

世界十大著名心理學效應,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物質生活的日趨豐富,人們對於自身認識的發掘越來越感興趣,社會上也將心理學的運用普及到方方面面,下面來看看世界十大著名心理學效應。

世界十大著名心理學效應1

1、鳥籠效應

如果一個人家裡有一個空的鳥籠,過了一段時間,他一般會丟掉這個鳥籠或者買一隻鳥回來養。即使這個主人長期對著空鳥籠並不彆扭,但每次來訪的客人都會很驚訝地問他這個空鳥籠是怎麼回事兒,或者把怪異的目光投向空鳥籠,每次如此。終於他不願意忍受每次都要進行解釋的麻煩,只能選擇丟掉鳥籠或者買只鳥回來相配。

經濟學家解釋說,這是因為買一隻鳥比解釋為什麼有一隻空鳥籠要簡便的多。即使沒有人來問,或者不需要加以解釋,“鳥籠效應”也會給人造成心理上的壓力,促使其主動買來一隻鳥與籠子相配套。這就是著名的“鳥籠效應”,是人類難以抗拒的十大心理之一。與之相類似的一個例子,如果有人送你一個花瓶,那麼過幾天你必定會買一束花回來。

2、青蛙效應

溫水煮青蛙的實驗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即將一隻青蛙放在煮沸的大鍋裡,青蛙觸電般地立即竄了出去,並安然落地;但把青蛙放在一個裝滿涼水的大鍋裡,任其自由遊動,再用小火慢慢加熱,青蛙雖然可以感覺到外界溫度的變化,卻因惰性而沒有立即往外跳,等後來感到熱度難忍時已經來不及了。溫水就像是一種平靜異常的生活環境,看起來毫無波瀾,但是隨時都可能掀起一陣巨浪把人拍死在沙灘上。

3、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由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茲在在解釋空氣系統理論時提出: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週後在美國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捲風。人們把這種現象形象的稱為“蝴蝶效應”,意指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非常敏感的依賴性,而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都可能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0.99的365次方約等於0.026

1.01的365次方約等於37.78

1.02的365次方約等於1377.41

別人明明一天只比你多學了一點點,這點兒極小的偏差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在一年後你會看到差距那真的是天壤之別。

4、馬太效應

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強者愈強、弱者愈弱;我們把這種兩極分化的現象稱為“馬太效應”。馬太效應很好的解釋了我們身邊的很多事情,比如世界上20%的人掌握了80%的財產,而這個差距也在進一步拉大,也就是說有錢人用錢賺更多的錢,而沒錢的人維持生活就已經很艱難了;

比如有的人坐擁好幾十套房,而另一些人辛苦打工一輩子只為還一套房的房債;比如你喜歡的人對你視而不見,卻在苦哈哈的做別人的舔狗;比如比你優秀的人比你更努力。

世界十大著名心理學效應

5、羊群效應

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衝右撞,但一旦有一隻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旁邊可能有的狼或不遠處更好的草。這就是著名的“羊群效應”,比喻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容易使人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在我們身邊,大多數人都有從眾的心理,而那個堅持己見的人好像顯得格格不入,人們總笑他太瘋癲,他笑人們看不穿。

6、拆屋效應

魯迅先生曾於1927 年在《無聲的中國》一文中寫道:“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裡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

這種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著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拆屋效應”。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學會利用、發現這種調和與折中方法,進而達到自己的目標。而拆屋效應最常用的場景如:砍價、談判、分配任務、借錢、博弈等。

7、破窗效應

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範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繁榮。這就是著名的“破窗效應”。

在生活中,必須高度警覺那些看起來是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過錯”,如果對這種行為不聞不問、熟視無睹、反應遲鈍或糾正不力,就會縱容更多的人“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就極有可能演變成“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的惡果。

8、蘑菇效應

蘑菇長在陰暗的角落,得不到陽光,也沒有肥料,自生自滅,只有長到足夠高的時候才會開始被人關注,可此時它自己已經能夠接受陽光了。人們將這種現象稱之為“蘑菇效應”。從傳統觀念上來講,人經歷“蘑菇效應”是一件好事,其是人才脫穎而出前的一種磨練,對人的意志力和耐力的培養有很好的促進作用。所以,如果你長得還不夠高,不夠結實的時候,不妨好好紮根,等自己足夠強大的時候,自然會引起別人的關注。

世界十大著名心理學效應 第2張

9、巴納姆效應

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當人們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廣泛的形容詞來描述一個人的時候,人們往往很容易就接受這些描述,並認為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我們把這種心理學現象稱為“巴納姆效應”。傳統星相學、占星術中的算命先生往往利用巴納姆效應來自圓其說,引誘更多的人去找他算命。

10、鯰魚效應

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市場上活魚的價格要比死魚高許多,所以漁民總是千方百計想辦法帶活沙丁魚回港。雖經種種努力,可大部分沙丁魚還是會在中途窒息而死。後來,有人在裝沙丁魚的魚槽裡放進了一條以魚為主要食物的鯰魚,沙丁魚見了鯰魚四處躲避。這樣一來,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得到解決,大多數都活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這就是著名的“鯰魚效應”。

這就像我們的生活一樣,安逸的環境容易讓人止步不前,只有當危機來臨的時候,人才會有所覺醒。與其這樣,倒不如未雨綢繆,時刻準備著,不求被機會砸中,但求面臨危機時不會立馬被淘汰。

世界十大著名心理學效應2

1、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為心理學上的十大效應之一,由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茲在解釋空氣系統理論時提出:亞馬遜雨林一隻蝴蝶翅膀偶爾振動,也許兩週後就會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其含義是:任何微小的初始變化,經不斷放大都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影響。

2、鱷魚法則

其原意是假定一隻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用手去試圖掙脫你的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你愈掙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隻腳。譬如在股市中,鱷魚法則就是:當你發現自己的交易背離了市場的方向,必須立即止損,不得有任何延誤,不得存有任何僥倖。

3、鯰魚效應

挪威人愛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但是沙丁魚生性懶惰,不愛運動,返航的路途又很長,因此捕撈到的沙丁魚往往一回到碼頭就死了。時間久了人們發現只有一位漁民的沙丁魚總是活的,而且很生猛,所以他賺的錢也比別人的多。該漁民嚴守成功祕密,直到他死後,人們才打開他的魚槽,才發現只不過是多了一條鯰魚。

由於鯰魚以魚為主要食物,而沙丁魚發現這一異已分子後,也會緊張起來,加速遊動,如此一來,沙丁魚便活著回到港口。這就是所謂的鯰魚效應。啟示:鯰魚效應是採取一種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業活躍起來投入到市場中積極參與競爭,從而啟用市場中的同行業企業。

4、青蛙現象

(1).沸水煮青蛙:當青蛙放在煮沸的大鍋裡,青蛙觸電般地立即竄了出去,並安然落地。(2).溫水煮青蛙:當青蛙放在一個裝滿涼水的大鍋裡,緩慢加熱,青蛙雖然可以感覺到外界溫度的變化,卻因惰性而沒有立即往外跳,等後來感到熱度難忍時已經來不及了。啟示:居安思危。舒適的環境就是最危險的時刻。已習慣的生活方式,也許就是你最危險的生活方式,不斷創新,打破舊有的模式,而且相信任何事都有再改善的.地方。

世界十大著名心理學效應 第3張

5、羊群效應

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衝右撞,但一旦有一隻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遠處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應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

6、刺蝟法則

兩隻睏倦的刺蝟,由於寒冷而擁在一起。可因為各自身上都長著刺,於是它們離開了一段距離,但又冷得受不了,於是湊到一起。幾經折騰,兩隻刺蝟終於找到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溫暖而又不至於被扎。刺蝟法則主要是指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7、手錶定律

手錶定律是指一個人有一隻表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鐘,而當他同時擁有兩隻時卻無法確定。兩隻表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使看錶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啟發:就是對同一個人或同一個組織不能同時採用兩種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時設定兩個不同的目標,甚至每一個人不能由兩個人來同時指揮,否則將使這個企業或者個人無所適從。

8、破窗理論

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被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佈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個很乾淨的地方,人們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後,人就會毫不猶疑地拋,絲毫不覺羞愧。啟示:由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觀察總結的破窗理論指出環境可以對一個人產生強烈的暗示性和誘導性。

世界十大著名心理學效應 第4張

9、二八定律(巴萊多定律)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義大利的經濟學家巴萊多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社會約80%的財富集中在20%的人手裡,而80%的人只擁有20%的社會財富。這種統計的不平衡性在社會、經濟及生活中無處不在,這就是二八法則。

10、木桶理論

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長短不齊,那麼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決於最長的那一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一塊木板。水桶效應是指一隻水桶想盛滿水,必須每塊木板都一樣平齊且無破損,如果這隻桶的木板中有一塊不齊或者某塊木板下面有破洞,這隻桶就無法盛滿水。一個水桶無論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決於其中最低的那塊木板。又稱水桶原理或短板理論,水桶短板管理理論,所謂水桶理論也即水桶定律。

世界十大著名心理學效應3

一、詹森效應

因為得失心過重,而導致表現失常

有一位叫詹森的運動員,平時訓練有素,實力雄厚,但在賽場上卻接連失利,讓自己和他人失望。不難看出這是壓力過大,過度緊張所致。因此人們把這種平時表現良好,但由於缺乏應有的心理素質,而導致正式比賽失敗的現象稱為詹森效應。

有些人平時戰績彪炳,眾星捧月,無形中就造成了一種心理定勢:只許成功不許失敗。而賽場上的特殊性,社會、國家、家庭等方面的期望,容易加劇患得患失的心理,就容易造成比賽狀態失常。而另一方面也可能缺乏自信心,產生怯場心理,束縛了自己水平的發揮。

丹詹森本人經過八次失利後終於擺脫賽場魔咒,職業生涯最終獲得七枚世界錦標賽獎牌,打破過七項世界紀錄,最終以一枚奧運金牌為自己的運動員生涯畫下圓滿句號。

二、卡瑞爾公式

做最壞的打算,做最好的準備

在美國有一則徵兵廣告既幽默又智慧。其內容如下:「來當兵吧!當兵其實並不可怕。應徵入伍後你無非有兩種可能:有戰爭或沒戰爭,沒戰爭有啥可怕的?有戰爭後又有兩種可能:上前線或者不上前線,不上前線有啥可怕的?

上前線又有兩種可能:受傷或者不受傷,不受傷又有啥可怕的?受傷後又有兩種可能:輕傷和重傷,輕傷有啥可怕的?重傷後又有兩種可能:可治好和治不好,可治好有啥可怕的?治不好更不可怕,因為你已經死了。」

當人們有了接受最壞的思想準備之後,就有利於應對和改善可能發生的情況。或者說,當人們冷靜地面對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之後,反倒有利於用積極的態度促使最壞的情況向好的方面轉化。

三、踢貓效應

壞情緒會隨著社會關係鏈依次傳遞

一位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裡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

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傳染,是指對弱於自己或等級低於自己的物件發洩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其實,這是一種心理疾病的傳染。

生活中,每個人都是「踢貓效應」長長鏈條上的一個環節,遇到比自己弱的人,都有將憤怒轉移出去的傾向。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惡性迴圈。但反過來想,好心情也是一樣的。所以,為什麼不嘗試將自己的好心情傳遞出去呢?

四、古德曼定理

有時沉默,便是最好的溝通

在一些商業活動中,適時沉默也是一項有效的溝通技巧。一位廠長打算低價處理廠裡的一批舊機器,他估算的最低價格為50萬美元。談判中,一個買主針對這批機器的缺陷,滔滔不絕地抱怨了很久,說它們早就被淘汰了,品相也不好,根本值不了多少錢。廠長一言不發,耐心地聽著對方的抱怨。

最後,那位買主再也找不到用以指責的言辭了,突然蹦出一句:「這批機器我最多隻能給你80萬美元,再多的話,我可真不要了。」廠長大喜,當即與他拍板成交。這位善於沉默的廠長,一句話沒說便輕而易舉地多賺了30萬美元。

最有價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說的人的人。善於傾聽,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質。當你能夠心領神會的時候,沉默便勝過千言萬語。

世界十大著名心理學效應 第5張

五、定勢效應

人們對事物的認識,侷限於即有的資訊和思維模式

俄國社會心理學家包達列夫曾作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向兩組大學生出示了同一個人的照片。在出示之前,向第一組說,照片上的人是個十惡不赦的罪犯;向另一組說他是位大科學家。然後讓兩組大學生用文字描繪照片上的人的相貌。

第一組大學生的評價是:深陷的雙眼證明內心的仇恨,突出的下巴證明沿犯罪的道路走到底的決心等;第二組大學生的評價是:深陷的雙眼表明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在知識道路上克服困難的意志力等。

這就是定勢效應,人們在認知活動中習慣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來看待當前的問題。也會因為在固定的環境中工作和生活,久而久之形成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也習慣於從固定的角度來觀察、思考和接受事物。

能夠把人限制住的,只有人自己。人的思維空間是無限的,即使我們遭遇困境,也只是因為我們固執的定勢思維所致。只要跳出當前的思維模式,一定能夠找到前行的道路。

六、權威效應

人微言輕,人貴言重

美國心理學家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在給某大學心理學系的學生們講課時,向學生介紹了一位從外校請來的德語教師,說這位德語教師是從德國來的著名化學家。

實驗中這位「化學家」煞有介事的拿出了一個裝有蒸餾水的瓶子,說這是他新發現的一種化學物質,有些氣味,請在座的學生聞到氣味時就舉手,結果多數學生都舉起了手。對於本來沒有氣味的蒸餾水,為什麼多數學生都認為有氣味而舉手呢?

這是因為有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學現象,即權威效應。所謂權威效應就是指,如果發表言論的人社會地位高,事業成功,有威信,受人敬重,那麼他所說的話容易引起他人的重視,並相信其正確性。

七、標籤效應

給一個人貼標籤,會對他起到定性導向作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在兵力不足而兵源又有限的情況下,決定組織一批監獄裡的犯人上前線作戰。由於囚犯紀律散漫,目無紀律,政府特派了幾個心理學專家對犯人進行戰前心理建設和動員,並隨他們一起到前線。

心理學家要求囚犯們每週給自己最親的人寫一封信,而信的內容則由心理學家統一擬定。大體無非是告訴他們的親人,自己在前線如何聽從指揮、勇敢無畏並建立了赫赫戰功。而這樣堅持了半年後,囚犯們也竟變得如同正規軍一般服從指揮,英勇戰鬥。

當一個人被貼上一種標籤時,無形中會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標籤的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引起的,故名為「標籤效應」。

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效應,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作用。無論標籤的內容是好是壞,都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有強烈的影響作用。所以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

八、投射效應

人往往善於用自己的想法,去推測別人的心思

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去認知和評價他人的時候,往往會根據自身的經歷和對事物的感受來推測和判斷他人。總有一個習慣性的思維會覺得,自己對事物的主觀認知即是他人的認知,而忽略了每個人對事物的看法和衡量標準都是獨一無二的,因為每個人的經歷都不盡相同。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投射效應,主要是指人們在潛意識裡總是喜歡預設他人與自己有某些相同的傾向和觀點。這是一種以己度人的心理效應,是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等投射到他人身上的一種認知障礙。比如好勝心強的人,總以為他人也喜歡與人一爭長短;而喜愛吃榴蓮的人,也會覺得不喜歡榴蓮的人簡直不可思議。

學會換位思考,是避免投射效應的有效方法,也能更容易與人交流和溝通,並達成共識。

世界十大著名心理學效應 第6張

九、狄德羅效應

不要被不需要的東西所脅迫

狄德羅是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文學、藝術和哲學等領域有卓越貢獻,是當時赫赫有名的思想巨人。有一天,一位朋友送給狄德羅一件質地精良、做工考究的酒紅色長袍,狄德羅非常喜歡並馬上丟棄了舊的長袍。

然而煩惱也隨之而來,他開始覺得自己的辦公桌和漂亮的新長袍不匹配,於是他換了新的辦公桌。又覺得牆上的掛毯與新辦公桌不配套,又買了新的掛毯。隨即他又更換了諸如椅子、雕像、書架、鬧鐘等物件。

最後他突然發覺,自己居然被一件長袍脅迫,更換了那麼多原本無意更換的東西。這就是狄德羅效應,也稱「配套效應」。它反映了人們對和諧統一的追求,同時也是促進事物變化發展和更新的動因。

然而該效應也帶給人們一種啟示,對於非必需的東西儘量選擇不要。因為你一旦接受了一件,那麼外界或心理的壓力,會使你不斷接受更多非必需的東西。

十、視網膜效應

生活好像一面鏡子。你對它哭,它就對你哭;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

生活中大家可能都有過如下類似的經歷,當自己花了很長時間深思熟慮買了一雙鞋,正當我們沾沾自喜時,卻突然發現,無論走到哪裡都好像看到和自己撞鞋的人。又或者因為我們自己有的一種缺點,而發現其它人好像也都有這個缺點。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視網膜效應」。當我們自己擁有某件東西或某個特徵時,我們就會比其他人更加註意別人是否和我們一樣擁有這件東西或特徵。

一個人一定要養成欣賞自己與肯定自己的習慣。一個能看到自己優點的人,在視網膜效應的影響下,也會看到他人的可取之處。能用積極的態度看待周圍的人,往往是良好人際關係的必備條件。

TAG標籤:心理學 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