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寶典

當前位置 /首頁/親子活動/育兒寶典/列表

很失望想放棄孩子

很失望想放棄孩子,很多家長都會擔心自己的育兒方式不夠周全,寶寶的智力發展是非常重要的,解決問題、培養能力,是很多孩子的發展目標,為大家分享很失望想放棄孩子。

很失望想放棄孩子1

父母對自己孩子說得最多的話應該就是“好好學習”。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與眾不同,想讓孩子明白這個道理。

父母所生活的年代,和孩子相差久遠。父母和孩子之間通常都會有代溝。有時候孩子的行為父母看不懂,父母的做法孩子也不理解。

有的父母對於孩子一點點退步,就可能接受不了。可是,世界上誰是一直順利,一直進步的呢?父母要放平心態,接受孩子的結果。

小海的父母出身農民家庭。小海的父母在小海這個年紀,早早就輟學,步入社會。瞭解了社會百態。他們認為學習才是最好的出路。從小就告訴小海:“一定要努力學習,我們的希望都寄託在你的身上。”

小海一直記著父母的話,但這句話彷彿一塊大石頭,壓得他喘不過氣。從小他對學習就一絲不苟,怕父母失望、怕辜負他們。每次學校舉行考試,小海都拼了命地複習,想取得好成績,讓父母高興。

有一天,期末成績出來了,平時在班裡前三名的小海,退步到了班級第五名。父母對小海失望極了,認為如果小海真的好好學習,不應該退步。

小海精神崩潰了,他終於撐不住了。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難道孩子只能進步不能退步嗎?

很失望想放棄孩子

父母為什麼對孩子給予很大的期望?

父母的願望

很多父母因為自身或者家庭原因,放棄了一些年輕時候自己沒有達到的目標,進而感到遺憾。等到孩子上學,父母就想把自己的夢想給予孩子,讓孩子幫助其實現。如果孩子達不到父母的要求,父母就會加大培養孩子的力度。

但是父母卻不懂得考慮孩子的感受,不懂得換位思考,甚至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愛好,要迎合父母的愛好而去學一些特長。這樣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負擔。

父母太過焦慮

現在社會競爭力越來越激烈,很多父母不得不為孩子的以後做打算,怕自己的孩子將來考不上心儀的大學,找不到好的工作。

十分的焦慮,這是很正常的。但是父母不應該把自己的焦慮過多地帶給孩子,讓孩子承擔。讓孩子也產生焦慮,久而久之可能會有心理問題。會讓孩子學不進去,精神崩潰,後果不堪設想。

父母的教育方式

很多父母,會很強勢。孩子的生活學習等各個方面,父母都要進行“安排”,如果孩子違背其意願,父母就會訓斥孩子,孩子會覺得是自己的錯。

長期在父母的強勢下,孩子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父母將這種強勢附加在孩子身上,孩子不敢違背父母,不容許自己不完美,不允許自己退步。

為了提供動力

有些孩子對學習態度不認真,父母很著急,於是為了推動孩子的學習發展,會選擇施加壓力給孩子。為的就是讓孩子有緊迫感,讓孩子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讓孩子有學習的動力。

當今社會,孩子會面臨哪些壓力呢?

功課的壓力

現在隨著教學質量的提升,孩子要學的科目越來越多。學習的科目越來越多,老師留的功課也就多。孩子為了取得好的成績,在完成功課的前提下,還要對知識進行復習鞏固。多個科目,孩子還要保證自己不偏科。

隨著年齡的增長,年級的增長,孩子的學業的任務越來越重。比如升入高中,孩子要面臨人生的重大時刻:大學聯考。就必須要苦下功夫。為了金榜題名,壓力很大。

父母的期望

父母怕孩子一直退步,將自己的想法賦予孩子。希望孩子能夠進步,並且一直保持。孩子將父母的期望背在肩上,想讓父母高興。所以,孩子內心會有壓力。怕辜負父母,辜負他們的期待。

同齡人之間的競爭

孩子所面對的競爭對手就是同齡人。孩子總是會很在乎自己的成績,然後和同學進行比較,如果孩子超過了同學,孩子會感到喜悅

同學超過了孩子,孩子就會感到巨大的壓力。現在很多孩子很努力,孩子怕自己沒有別人努力,就會要求自己要更加努力。

面對孩子的退步,父母如何放平心態?

孩子難免犯錯

父母要明白,大人都免不了會犯一些錯誤,何況孩子呢?孩子退步,只能說明這段時間孩子的學習狀態不夠好,但是代表不了孩子的未來。父母不要擔心。父母要給予孩子鼓勵,不要怕孩子退步。

耐心和孩子溝通

孩子如果成績退步,孩子的內心肯定也是十分難過的。父母要耐心和孩子溝通,溝通過程中,父母也就會明白孩子的內心想法,放平自己的心態。漸漸不再強求孩子必須進步。父母不要總想著孩子讓自己失望,要多想想孩子的感受。

幫助孩子分析問題

孩子的成績退步,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幫助孩子分析這次退步的原因,這樣孩子才能夠更好地去學習,父母也會明白孩子退步的原因,問題分析到位,父母也會對孩子的退步,變得釋然。

相信每個父母都會因為孩子學習退步,而變得著急,這是正常現象。但是重要的是不要把這種著急的心態和心理,轉變成孩子的壓力。

有的孩子會把父母的期望轉化為自己前進的`動力,但是也有部分孩子會因此變得壓力山大。所以,父母適度給予孩子一些期望是可以的,但是不要讓這些成為他們的壓力。要允許孩子退步。

雖然孩子這次的成績讓父母失望了,但是父母要相信孩子有足夠的實力和上升空間,取得進步。父母的心態對孩子的心態影響也是非常大的。父母放平心態,也是為了孩子更好的進步。相信每一位孩子都能帶著父母的期望,越走越遠。

很失望想放棄孩子2

父母的負面想法,造成父母對孩子情緒失控

01、“總是”或者“從不”模式。

我們是怎麼陷入這種“總是或者從不”的思維模式的呢?是父母對孩子的寄託著很大的期望,而孩子卻沒有達到父母預期的期望。

例如“他在學校上課從來不積極”,或者“他總是欺負弟弟”,又或者“我跟他講道理的時候他從來不聽。”

當看到孩子這樣,你想要向自己解釋為什麼孩子這麼不聽話,而“總是”或者“從不”的思維模式給了你最方便的藉口。而且父母出現“總是”或者“從不“的想法時,也是為了減少自己的焦慮、失望和緊張情緒。

後果:孩子如果聽到你責怪他“你從來都不聽我的話”或者“你總是不願意吃虧”,他肯定會像刺蝟一樣渾身是刺,避免和你再交談,或者完全對你的話充耳不聞。

他的回答會是諸如“你就批評我一個人”或者“我從來都沒有讓你滿意過”,那麼,你們之間幾乎不可能再進行任何理性的討論並且解決問題了。

02、“應該”的思維模式。

心理學家戴維·伯恩斯在《伯恩斯新情緒療法》中指出,那些認為自己“應該”怎麼樣的想法會讓人們感到沮喪和內疚。

另一位認知心理療法領域的阿爾伯特·埃利斯博士提出了一個概念叫“虛幻折磨”:不是遭遇讓我們感到痛苦,而是虛幻的感覺使我們感到痛苦。我們對孩子的期望就充滿了“應該”和“必須”。

和所有負面想法一樣,通常我們並意識不到產生了這些“應該”想法。它們常常源於我們對孩子的那些不切實際、難以企及的期望。

而且,包含著“應該”的想法,跟我們自己的童年經歷或者過去的感情經歷有關。例如:如果媽媽從小被自己的父母告知“要自己解決問題”,媽媽就會告訴女兒,她應該從自己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而不是尋求父母的指導。我們總是不自覺地將這些期望放在自己孩子的身上。

後果:那些以“應該”為基礎的想法只會造成憤怒和挫敗感。“必須”“就該”和“得”這幾個詞也有同樣的效果。這些想法只會讓孩子在無法滿足家長期望的時候感到愧疚或者痛苦。

“應該”想法都是些對某些相關標準的嚴格要求。好的標準對於健康的親子關係來說非常重要,但是不講道理的“應該”只會讓你忽視孩子們獨特的願望、能力和良好的意圖。

03、悲觀預言。

朋友被自己7歲的兒子氣得夠嗆。還在上二年級的孩子總是跟同學打架,為此朋友頭痛不已。她開始覺得孩子一輩子都沒法跟同齡人處好關係,也沒法好好上學了。“我只能想象情況會越來越糟。”

朋友陷入了“悲觀預言”的怪圈。這種負面思維模式是指父母誇大了孩子的行為和事情的嚴重性。孩子只是偶爾不想吃飯,結果父母就以為他患了厭食症;孩子只是這幾天脾氣暴躁了些,結果父母心想:“這孩子不會控制情緒,長大了怎麼辦?”

換一種說法,悲觀預言就是高度負面、誇張的預言。在壓力下的父母因為孩子的行為而感到失望,就很可能陷入莫名恐慌,進而對孩子的未來產生悲觀的預言。這些負面的投射會滲透到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學校(“他肯定會失敗。”),朋友關係(“她永遠也交不到朋友了”),或者家庭關係(“她性格不好,我們該怎麼辦?)

很失望想放棄孩子 第2張

後果:悲觀預言既會導致父母與孩子之間缺乏信任和交流,也會導致父母的恐慌最後竟然成為現實。

父母總會對孩子抱有各種各樣的期望。健康的期望鼓勵孩子們全力以赴,做到最好。而悲觀預言只會讓父母降低對孩子的期望甚至完全放棄孩子,因此造成對孩子的傷害,破壞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04、貼標籤。

“他太懶了。”“她就是個不求上進的孩子。”“他是個愛撒謊的孩子。”“她總是無理取鬧。”看看這些負面的標籤,它們能不對孩子造成傷害嗎?當家長開始以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孩子時,“總是”或者”從不”的思維模式就會變成一個個貼在孩子身上的標籤。

可為什麼家長要給孩子貼標籤呢?其實,標籤是另一種簡單且方便的處理資訊的方式。和負面想法一樣,標籤產生於充滿挫敗感、憤怒和怨恨的家長腦中。

家長們喜歡貼標籤,是因為他們沒有別的方法解釋為什麼孩子不聽管教或者讓他們失望。

後果:負面標籤會讓孩子自尊的發展受挫,降低其自我價值感。給孩子貼上標籤,他就會長成標籤的那個樣子。

養育孩子,我們對他有個預期的期望,總希望他們能夠超越我們,將來能過的比我們好。絕大多數孩子都知道,父母希望能給他們最好的條件。同時,如果孩子犯了錯誤或者感到沮喪,會難過。

這就讓父母更正是這種焦慮讓我們的頭腦中充滿了負面想法。為孩子擔心的時候,我們總會產生既負面又誇張的想法,因為我們總是往最壞的方面想,這就讓我們產生了更多的負面想法,產生更多焦慮,夾雜著憤怒、悲傷、沮喪和洩氣。有些父母會默默地吞下這些情緒,有些父母則會在孩子面前以過度激烈的反應來釋放這些情緒。

父母的負面想法,讓父母面對孩子的問題行為時,備感壓力從而造成情緒失控。

人的壓力為了保護自己,當我們感受到某種威脅,無論這種威脅針對的是我們的人身安全,情緒失去平衡,身體都會進入防禦模式。這是一種快速、自動的程式,被人們稱為“戰鬥或逃跑”的反應方式。

“戰鬥或逃跑”的反應模式涉及一系列生理變化,這些變化使我們能夠應付緊急情況的出現。當大腦感知到危險的存在,你的交感神經系統就會釋放大量應激激素,包括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和皮質醇。這些應激激素迅速進血液,使你能夠迅速逃離或者進入戰鬥狀態。

當父母看到孩子不聽話,就會產生負面想法,你最原始的壓力反應機制被啟用,你就會感覺自己的情緒失去控制了。

負面想法導致負面行為。

負面想法也會導致家長對孩子的負面行為。他們也許會突然控制不住地大發脾氣,或者大喊大叫、嘲笑、羞辱、威脅孩子,對孩子實行冷暴力,甚至打孩子。朋友的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曾經說她的媽媽:“好像她的滿腦子想的都是對我的不滿。然後這種不滿突然爆發,他們就對我惡言相向。”

面對孩子的所做的事(或者沒做的事)的看法讓你抓狂。一旦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想法,你就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和反應。最重要的是,當你逐漸控制住自己的負面想法,對孩子的反應不會過激,他就會越來越聽話,減少叛逆行為。

第一步:覺察到你的負面想法。

注意那些帶有消極、負面意義的語言。

當你看見孩子的行為,頭腦裡出現他總是或者從不聽我的話(“總是”或“從不”模式),你必須或應該做好(“應該”或“必須”模式),或者“你這一輩子肯定沒啥出息”(悲觀預言)。

當你的頭腦中閃現這些詞語時,就要注意了。

第二步:注意自己身體的感受。

負面想法出現時在身體都會有表現,如:手掌出汗、聲音顫抖、音量提高、呼吸急促、握緊拳頭.....

當你意識到身體正在繃緊時,試著找找自己的焦慮情緒。你可以再進一步問自己:“為什麼我要屏住呼吸?為什麼我的肩膀這麼酸?我在想什麼?”對自己的想法保持覺知,這樣你可以選擇自己的想法,並且在很大程度上選擇自己感受到的壓力有多大。允許自己關注身體如何反映自己的想法。

第三步:找到觸發負面想法的開關。

作為父母,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些一觸即發的開關。這些開關是一些激發我們負面想法的事件,最常見比如:孩子頂撞我們,把房間弄得亂七八糟.......

我們必須知道有哪些事件會觸發我們身上的開關,這樣在負面想法可能會產生的時候給自己提個醒。

第四步:保持冷靜。

避免負面思維方式的一個很大原因就是它會觸發負面情緒,例如憤怒、沮喪和憎恨。保持冷靜不僅對於識別和控制負面想法很重要,也能夠幫助你控制自己的情緒。

情緒既強烈又有極大的影響力,而你的自控力會讓你擺脫了情緒的左右。你有自己約束自己的能力。作為一個父母,你也有自我覺知力和自控力,這就是我們成年人區別於孩子的地方。

作為父母,都希望孩子能達到我們對他們的期望,當孩子的行為讓我們失望和焦慮時,各種負面想法就會產生,從而使我們不能冷靜對待孩子的問題,給孩子造成傷害。因此,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必須消除自己的負面想法。

很失望想放棄孩子3

父母不能接受孩子的現狀一般有以下幾個原因

孩子為什麼不像我?

有些學業優秀的父母理解不了孩子為什麼成績不好,有些做事幹練的父母理解不了孩子為什麼做事拖沓。

從遺傳學的角度,人的基因有顯性和隱性之分,而孩子對父母遺傳基因的繼承又是隨機的,因此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像父母是非常自然的現象。

另一方面,孩子與父母生活的社會環境和家庭氛圍的差異,也是造成孩子不像父母的重要原因。只有教養方法與社會環境、孩子的個性和心理需求匹配,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挖掘出孩子的潛力。

孩子為什麼不如別人?

所有的父母都認為自己的孩子好,沒人願意接受不如別人的現實。然而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是客觀事實,如果堅持把別人當作要求自己孩子的標準,結果只能是孩子痛苦、自己失望。

還有些孩子確實智力能力都不差,那麼他不如別人很可能就是家庭原因了。父母的生活習慣、工作經歷、個人素養、夫妻關係以及對家庭投入等方面的差異,都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綜合素質和長期發展。

孩子不是做不到,而是不努力

有些父母總是覺得孩子只要再認真一些、再努力一些,就能做得更好。然而常常是同樣的話說了十幾年還是老樣子,一點兒改變也沒有。

這樣的現象一般說明兩個問題:一是孩子的非智力素質存在弱點,比如缺乏自制力和責任心。二是父母空泛的教育無法讓孩子領會和改進,比如認真體現在哪些方面?怎樣做才是努力?

是否願意努力?是否知道怎樣努力?能否持續努力?這些也是一種素質或能力。它可能存在先天差異,但更可以通過後天的訓練提高。

由此可見,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受多種因素制約。於是當這些期望一次又一次落空時,有些父母會責怪對方把不好的個性遺傳給了孩子、任由自己的不良習慣影響到了孩子,或者在教育中沒有積極配合;有些父母會責怪祖父母教養不當,讓孩子養成了很多壞習慣;還有些父母責怪老師不負責任、怪其他孩子的影響、或者怪社會環境惡劣。

從外界或他人身上找原因是容易的,但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有反思自己和改變自己,才能從根本上改善現狀,緩解焦慮。

二、那麼,如果孩子的表現總是達不到自己的預期,甚至讓自己失望,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跳出這個怪圈,找到一條出路呢?

自我反思是第一要務

有人覺得父母以身作則最重要,認為只要自己做了孩子就會學著做,因此並不對孩子做出明確要求。而這正是一些孩子不像父母的原因。

比如父母勤快而孩子懶惰可能是因為過於寵溺,父母要強孩子懈怠可能是因為要求太高,父母謙謙有禮而孩子肆意妄為可能是因為過於驕縱,孩子如父母一樣聰明但成績不好可能是習慣培養不到位。

人都是有惰性的,再加上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弱,如果沒有適當的外力,很少有小孩子自然而然就能按父母的期待長大。

因此,當孩子讓你感到失望時,要同時反思自己做得怎樣?以及對孩子是否有必要的要求和約束。有了父母的思想上的反思和行動上的改變,孩子才有進步的可能和機會。

給孩子具體幫助

很多孩子知道父母的苦心,也很想變得更好,讓父母更喜歡自己,但卻苦於沒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或做不到長期堅持。由於長期被這些問題困擾以及被父母訓斥,孩子還會產生焦慮、對抗、自報自棄等心理問題。

很失望想放棄孩子 第3張

針對這樣的情況,父母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給孩子以幫助:

(1)站在孩子的立場,給予他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支援,讓孩子持續保持戰勝困難的慾望和動力。只有孩子願意努力、對自己有信心,他人的幫助才能起作用。

(2)與孩子一起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並通過書籍、網路或向老師和教育專家請教,尋找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這會使孩子的改進更有目標。

(3)為了讓好方法達到好效果,對於自我約束能力較差的孩子,最好和他一起制定計劃,並監督執行。同時還應該把握好度,不要把監督變監視。

接納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自己

即使付出了足夠多的時間和精力,孩子可能仍然達不到父母的期望。此時,父母必須深刻認清的是:孩子身上有你的遺傳基因,但不是你的複製品;孩子可能有與你類似的特徵,但不同點更多。

所謂“龍生九子各不相同”,但沒有一個兒子是龍。正如梁啟超一門九子個個成才,但沒有一個孩子的聲名高於父親。

所以,把孩子當作一個與自己不同的、獨立的人去看,才可能冷靜而耐心地觀察他、瞭解他。進而不僅接納和包容他的弱勢,更能發現和培養他的強勢。這樣也才能避免以自己的標準衡量孩子,而是為他量身定做個性化的成長方案。

接受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別人

很多時候,承認孩子不如自己相對容易,承認自己孩子不如別人就真的很難。這不是因為父母不瞭解孩子的實際情況,而是心不甘情不願。

當孩子獲得光環與榮耀,父母必定引以為傲。但如果對此過於看重,就說明父母在潛意識裡缺乏自信,希望以孩子的成功彌補自己的失敗。同時這也說明父母沒有在自己的事業和和生活中獲得足夠的心理滿足。

因此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一方面發現並培養孩子的優勢和擅長,同時幫助孩子和自己建立自信;另一方面減少對孩子的關注,注重做好自己的事,過好自己的生活。

作為父母,我們無法替孩子成長,但是可以幫他養成良好的習慣、制定合理的目標、給予積極的鼓勵、配合適當的監督。這是孩子成長中最需要的,也是每個父母都可以做到的。

TAG標籤:#